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过度,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放松监管,爆发危机,场外衍生品市场教训深刻。相比之下,美国的场内市场即期货交易所衍生品交易由于监管严格、透明度高,市场风险可测可控,在G20峰会上受到肯定。金融危机后,全球期货市场非但没有萎缩,反而继续增长。2017年,全球期货(含期权)市场交易量为252亿手,比2008年增长43%。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明确要求将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范围,并将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系统性风险和防范市场滥用行为作为监管改革的目标。鉴于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良好表现,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基本采用了期货市场的核心原则和基础框架。主要内容包括:所有的场外衍生品合约应向注册的交易报告库报告。场外衍生品市场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均应通过交易所或电子化交易平台交易,在适当的情况下,应采用中央对手方清算。非中央清算的衍生品合约应适用更高的资本和保证金要求。场外衍生品“场内化”成为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据FSB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全球有22家交易报告库及12家类似交易报告库的实体投入运营,覆盖了所有场外衍生品类别。有32家中央对手方投入运营,美国、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8个国家或地区新开展的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中,预计60%以上的交易进行集中清算。根据CFTC发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美国新开展的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和信用衍生品交易,场外衍生品市场集中清算的比例分别达到82%和73%。全球最大的两家中央对手方,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清算所(CME Clearing)和伦敦清算所(LCH)月均清算场外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合计达70万亿美元。场外衍生品市场电子化交易进展较为缓慢,主要在美国、中国、日本取得了一些进展。[插图]截至2017年底,美国有25家互换执行设施(SEF)投入运营,利率、外汇、信用类场外衍生品已经有部分产品在互换执行设施上进行交易,日均交易量约为0.5万亿美元,与全市场日均6万亿美元左右的交易量相比,占比仍然很低。
此外,为了更好地监管整个衍生品市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扩大了对CFTC等监管机构的授权,扩大了CFTC禁止价格操纵及反欺诈的权力;赋予CFFC对互换执行设施进行注册管理;赋予CFTC实施对场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统一持仓限制;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商及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参与者(称为主要互换参与者“MSP”)进行注册管理等。总体而言,随着监管改革的逐步深入,场外衍生品市场不再是“法外之地”,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的交易、清算规则及监管方式与期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非标准化场外衍生品虽然保留了双边交易、双边清算的方式,但也要履行交易报告、信息披露、保证金方面的要求。衍生品市场格局正在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