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第一次改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人民币汇率主要根据当时国内外的相对物价水平来制定,并随着国内外相对物价的变动不断进行调整,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属于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1949 年1月18日天津率先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80元旧人民币。后来,上海、广州等地以天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为参考,根据本地的物价水平分别公布了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49- -1950年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物价上涨很快,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币汇率变动十分频繁,波动幅度巨大,至1950年3月13日,人民币汇率跌至1美元兑42000元旧人民币,较1949年初贬值了近520多倍。1950年后国内物价开始稳定,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封锁禁运,根据物价的变化和进口的需要,人民币汇率开始上调,到1952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为1美元兑26170元旧人民币。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安排在当时“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的方针指导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扶持出口、奖励侨汇的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汇率政策内容为:政府以国内外物价,主要是以国内.物价为依据,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汇率政策目标为扶持出口,兼顾进口。汇率制度是实行爬行钉住(钉住国内外物价比)制度。汇率水平为汇率频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