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具体公司组织形式的选择。《基金法》及《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基金法明确基金管理人采取公司形态,并且补充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证监会《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2001年5月25日)第2条则明确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采取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基金法基金管理公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方式的,应当以发起方式设立。”因此,基金管理公司不能公开募集,需要在人合协商机制下形成股东的投资,股东人数受到法律的限制,基金法导致其难以形成分散的股权结构。
其次是股东资格的严格要求。如前所述,《基金法》第13条提出,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具有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的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社会信誉,最近3年没有违法记录,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2004年10月1日)进一步明确,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二)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三)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良好;(四)持续经营3个以上完整的会计年度,基金法公司治理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完善;(五)最近3年没有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六)没有挪用客户资产等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七)没有因违法违规行为正在被监管机构调查,基金法或者正处于整改期间;(八)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最近3年在税务、工商等行政机关,以及金融监管、自律管理、商业银行等机构无不良记录。”
最后是主要股东的最低比例要求。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基金管理公司中应有“主要股东”。对此,《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第7条第1款规定:基金法“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是指出资额占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以下简称出资比例)最高,且不低于25%的股东。”也就是说,法律明确要求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应当高于或等于25%,那么公司必然将形成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可见,我国目前基金管理人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现状并非基金管理市场充分发展与竞争的客观结果,并非基金法市场的要求与反映,而是现行法律法规的制度设计与权义规范所决定的,是主管机关的监管措施与行为所形成的,从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