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场外衍生品市场与场内衍生品市场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一起场外衍生品市场构成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衍生品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与场内衍生品市场的期货相比,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起步要晚一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柜台衍生品业务,场外衍生品市场始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行作为首家试点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则开始于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了债券远期交易和外汇远期交易。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相继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了利率互换、外汇互换、外币对远期及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期权等产品。至此,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成为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主力。
与国际衍生品市场场外规模大于场内不同,长期以来,我国衍生品市场主要以场内的期货市场为主,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很小,仅是期货市场规模的一个零头。但随着2014年以来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占当年期货市场成交额七成以上的股指期货产品受到严格的限制,期货市场规模大幅下降,场内、场外市场规模的差距不断缩小。在这几年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不仅银行间市场利率、外汇场外衍生品交易发展迅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柜台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也开始创新发展,产品从利率类、外汇类进一步扩展到股权类、商品类和信用类。为落实2009年我国在G20峰会上的承诺,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上海清算所也在探索为各类场外衍生品交易提供中央对手方清算服务。2017年,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及外汇衍生品(包括远期、互换、场外期权等类型)成交额一举突破100万亿元,占到同期期货市场成交额的58%,场外衍生品市场标志着场外衍生品市场真真正正地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的一大部分(见图3–4)。除银行间场外衍生品交易外,2017年商业银行柜台、证券公司柜台场外衍生品交易规模分别为4.3万亿元和6700亿元,期货公司商品场外衍生品业务也已经开始起步,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插图]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推出了众多挂钩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商品指数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估计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