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债发行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债发行过两种国债:(1)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当时,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为了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经济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举借折实公债,其国债国债发行对象是城市工商业者、城乡殷实富户和富有的退休人员,其他社会阶层人士也可自愿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募集与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为“分”。(2)1954—1958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4年开始连续发行建设公债,一共发行了5期,总金额35.35亿元。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停止发行国债。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债的形式也从原来的单一型转向了多样型。1981年后,我国发行的国债品种有普通国债和其他类型的国债。我国发行的普通国债有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1)普通国债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国债它是由财政部面向全社会各类投资者、通过无纸化方式发行的、以电子记账方式记录债权并可以上市和流通的债券。凭证式国债市值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储蓄国债(电子式)是指财政部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承办银行营业网点柜台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电子记账方式记录债权的凭证式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