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由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和银保监会作为指导单位,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平安普惠等共同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供给创新.聚合发展”,以探讨普惠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未来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还发布了《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及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而单一的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诸多问题。
这样的难点如何解决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需要我们重构原来的模式,如果一直延续原来的模式,靠大的金融机构自身,我想它有一些边界的问题是很难从根本上予以克服的。但如果把这个流程进行一个拆分,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然后进行重新的组合,那么利用各自主体的专业化能力,在各个方面形成它专业化的优势去降低成本的话,在成本上有可能会达到1+1小于1的结果。”
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79%
所谓普惠金融,就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其中,普惠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为上述普惠金融群体提供信贷服务。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小微企业传导政策红利。曾刚表示,“我国普惠金融的扩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整体的覆盖水平在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其中,银行业无论是相关贷款的规模,还是普惠服务网点的开设,速度都非常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层面上的引导和支持;另外一方面是机构本身的诉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6958亿元;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7.02%,较当年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仍然面临着成本的约束。曾刚指出,“银行传统普惠业务的前端获客常常采用扫街模式,也就是人海战术。这种模式的实践非常有效,但效率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本地的客户,银行要做各种信息的评估,利用乡土人情进行风险控制,这是有效果的。客户增多的时候这样做会产生非常大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运营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第二,对于线下小微的服务模式,风控还是依赖于人和人之间、熟人社会的关系,这种风险控制手段确实比较传统。”
曾刚表示,从获客到风控再到增信环节、资金环节,以往是银行全部自己一个个做完,增信有抵押做抵押。但是银行除了资金成本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没有优势的,而且物理覆盖是有边界的。而聚合模式是获客、风控、增信和资金四个节点原来由一个机构完成的,转化为各种专业机构来完成,就会触达更多的获客,同时单位成本会极大地降低,更加有效率。
科技为发展为聚合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从实践来看,聚合模式的成效在小微信贷领域得到验证。截至2018年,平安普惠已累计为超过100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业务占比超过30%。管理余额中,小微企业业务占比达50%。在2019年一季度的新增业务中,约60%的借款人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借款时未从银行获得经营类或消费类贷款。
普惠信贷的聚合模式以专业化分工的方式突破普惠信贷进一步增量、扩面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瓶颈。在聚合模式中,普惠信贷业务链的每个业务节点可以由多种类机构提供差异化的专业服务。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聚合,扩展了普惠信贷业务的触达面,降低了业务风险和服务成本,推动了融资成本的下行。曾刚表示,“大家都看得到问题所在,原来就是解决不了。现在有了新的技术之后,核心的问题还是风险问题。虽然不能让风险消失,但是可以对风险进行更好的管理。这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曾刚,聚合,模式,创新,有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