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场外衍生品业务交易规模陡增,已从6月的472亿元大幅攀升至782亿元,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近日,中期协明确,风险管理公司不得与自然人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服务。业内认为此举意在全面封堵个人参与场外期权通道。此前,监管层已禁止券商与自然人开展场外期权交易,对部分违法违规开展相关业务的机构均及时做出通报或处罚,相关违法违规案例被极大遏制。 然而,一些“钻空子”的现象并未彻底杜绝:个人参与场外期权等衍生品交易仍可通过“借道”方式避开监管,比如通过认购资管计划或私募产品;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场外衍生品对本公司股票进行交易的行为,易避开相关信披监管。 高净值个人“借道” “有些券商做场外期权业务,宣称并不是在做配资,而把它当做期权业务,因为券商从你这儿收的是期权费。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这就是配资。”10月24日,在深圳一间咖啡馆中,任职于某大型券商的李明(化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达了他对场外期权的看法。 所谓场外期权,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的交易。相关券商文件显示,场外期权具有灵活设计期权的各交易要素,满足个性化需求;一般具有杠杆效应,采用现金结算,不涉及标的证券交割;客户与证券公司一对一议价,签署协议。 一位券商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2015年11月融资类收益互换被窗口指导暂停业务后,部分券商开始采用个股期权模式进行变相配资;而早期部分券商采取了可追加保证金模式,到现在演化成深度实值或虚值期权进行配资。 他举例称,某股票市价10元,券商签发7元执行价、6个月期权费35%的看涨期权。实际上,只要到期价格高于7元,客户实际支付5%的融资费用;如果低于7元,则客户付出的期权费全部变为成本。不少券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70%、80%、90%或平值call(看涨期权),即交付10%至30%期权费,还不用承担补仓风险的上涨线性收益增强配资盘,相当于2倍至10倍杠杆配资买股票。 不少券商在进行业务宣传时坦言,场外期权是杠杆配资、比传统股票配资更佳的替代方式。中国证券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券商宣传文件显示,该公司直接将传统股票配资和场外期权进行对比,在融资买入相同市值股票的情况下,股票上涨10%或下跌10%,对客户而言,场外期权使得收益扩大近1倍或使得亏损降低超50%。 按照相关规定,券商等机构不得与自然人进行场外期权交易,尤其是在当前所谓场外期权实质上为高杠杆配资的背景下,但这对于急切开展该业务的部分券商来说并非障碍。前述券商宣传文件显示,高端个人客户可以借助认购资管计划或私募产品“曲线”配资,该方式对个人客户有100万元门槛要求,同时需外加一定通道费用。 变相增减持或规避信披监管 场外期权的“妙处”不仅在于高杠杆配资。另一家知名券商将场外期权视为股东减持工具——看涨减持融资方案。这家券商的宣传文件显示,针对的目标股东是不满足于现在股价,希望能在更高价位减持;同时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得融资,且最好降低融资成本;为个人股东合理规避所得税。 相关人士透露,上述通过场外期权进行减持只是一种较简单的运用方式,复杂的方式和操作还有很多。他举了一个例子:近期,某创业板公司(简称“H公司”)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以自有资金1100万元认购了某券商的一项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并通过该定向计划与该券商开展场外期权交易,分别以行权价格28.485元购入看涨期权和行权价格27.203元售出看跌期权。 上述人士表示,H公司的方案以执行价的一点差价打了个擦边球,可看成执行价非常接近的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而这一业务早已被监管层宣布禁止开展。“一个客户想要10块钱放杠杆买股票,可以视为其从券商购入一个执行价为10元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个执行价为10元的看跌期权。如果股价上涨,则券商向客户支付收益;如果股价下跌,则客户向券商支付收益(即补仓)。”
场外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