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上市军工企业的几个发展瓶颈
就个人从业经验,从军企自身出发,讨论制约军工企业发展的几个瓶颈,干货在附件。
1、军代表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厂军事代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在承担军工产品型号研制和定点生产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军事代表工作制度,由军队向重点工厂派出驻厂军事代表。这部法规赋予了军代表极大的权力。几乎可以介入从科研实验到生产管理,甚至是资金使用和人事任命的每一个流程。
而其它的一些法令也同样是建立在军代表基础上,并赋予军代表绝对权力的。例如:《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就赋予了军代完全的质量监督权。
“苦不怕,累不怕,就怕军代来训话”,一个几千人的军工企业被一个军代室牵制,或者被几个不同隶属的军代室踢皮球是家常便饭。不乏高工被一个大学才毕业的军代外行指挥内行,甚至军代腐败的现象。尽快的进行装备采购体系改革,按照美国国防合同管理局(DCMA)的模式进行采购管理,才能给军工企业松绑,释放生产力。
目前海军有在做采购和军代的一体试点,但进展缓慢。
2、资产注入与院所改制过程中的科研项目归属问题
熟悉军工的朋友都知道,除了必要的武器列装或升级换代,在军费划拨方面,和平时期研发占比多,战争时期采购占比多(由于战时军费增加,研发占比虽然下降,但实际费用任然大比例增加)。感兴趣的球友可以DIG美国二战期间的军费使用情况。
就当前的A股军工企业而言,市场对资产注入的期待最大,今年的牛股成飞即是例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即使主管单位有心促成资产注入,也势必遇到这一过程中的科研项目归属问题。举“小公司、大院所”的例子来说,虽然市场很看好军工科研院所改制,但在实际的改制过程中困难重重。以中国卫星为例,其许多科研项目与其他1、2、3打头的研究所合作多年。即使是整个五院都改制,也存在这些项目到底是归中国卫星(五院)还是归属于其它未改制的院所。这种利益的纠葛会像在整个改制过程中阴魂不散,就像当年中国卫星成都卖地一样,险些就酿出变故。有无机制保障科研项目这块唐僧肉得到合理分配,是资产注入与院所改制的关键。
3、军转民与民参军过程中的身份尴尬
纵观A股市场,军工企业中不乏军转民扣出身的高管,甚至是CEO。但当前的军转民是军方应军委要求进行的自发行为,而非在国务院设计下的制度性程序性大规模军转民。自98年军队剥离企业后,至今未有大动作。国务院方面对接此项工作的具体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只是一个司级机构,而且还要求此司兼具“民转军”的功能。由此可见,如果不通过顶层设计来推进则大规模军转民难以实现。
民参加方面则更为尴尬。耳闻(注意是耳闻)某装甲车研究所希望使用发动机余热来制冷,以降低行进时车内温度。某具备此项技术的空调厂家欣然应约前往。最后只是围着装甲车转了一圈,没有得到任何技术参数甚至是基本参数。军方说了,你们做了原型机拿来给我看就行,后面的事你们不用管。问为什么,答曰:你们没有四证(四证见附件)。
北京现在有几家咨询公司在协助企业拿四证,收费都不菲。就算你拿了四证,之后的军代表你会对付吗?去哪拿单?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军转民与民参军都存在狗拿耗子的嫌疑,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迟迟没有进展。
4、选股的要素
军代表太监监军,科研项目唐僧肉难以切分,狗拿耗子身份尴尬。鉴于这三点,我认为目前A股的军工热只是题材性机会。
军工企业必须在解决顶层设计与制度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后,方能甄别优劣,具备长远投资价值。
而就目前市场看,军工企业本身已炒作过度。但可以在“有四证有产品有订单”的“民参军”企业里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