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详情

002879丨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金投股票讯,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开了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的先河。明斯基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形成始于1963年明斯基在任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它”会再次发生吗?》由于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版本各异,甚至引喻失义的情况。鉴于此明斯基在1991年整理出一个逻辑完备的标准文本。

该假说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Minskey 把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归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潜在和更重要的内涵在于表明金融危机是与金融自身内在的特征紧紧相关的,即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使得金融本身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Minskey承认银行脆弱、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内生性,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脆弱性。案例研究方面,他的理论可以较好地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情况,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泰国的情况。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一定理,是经济在一些融资机制下是稳定的,在一些融资机制内是不稳定的。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二定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繁荣,经济会从有助于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向有助于不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模型,并不依靠外生的冲击来产生剧烈程度不同的商业周期。这一假说主张历史商业周期被以下两个因素复杂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以及旨在令经济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的干预及监管制度。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一个关于债务对系统行为影响的理论,而且考虑到了债务成立的方式。与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相反,金融不稳定假说将银行业务视为寻求利润的行为。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对凯恩斯的“通论”(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注)基本内容的一个阐释。这一阐释把通论放到历史背景下。通论写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大萧条成为这一理论的证据。金融不稳定假说还借助了熊彼特对货币与金融的信用观点。在狭义上,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主要论述,当然是来自我本人在1975年和1986年的论述。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理论始自资本主义经济这样的特征:昂贵的资本资产和复杂高级的金融体系。经济上的问题,符合凯恩斯所说“经济的资本发展”,而不是奈琴(Knightian)的“给定资源在互相替代的就业之间的分配”。焦点在于一个不断累积的资本主义经济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地运动。

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发展,伴随着当前货币与未来货币之间的交换。当前货币用来购买资源,进入投资产出的生产,而未来货币是“利润”,将会积累到拥有公司的资本资产上(当资本资产用于生产时)。结果,投资的融资过程,生产单位对资本货物项目的控制,是通过负债来融资的:承诺在某一时间或者条件下偿还。对于每一个经济单位,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决定了以前支付承诺的时间顺列,甚至如资产产生了预测中的收到现金的时间顺列。

 
热点排行

备案号:蜀ICP备1503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