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对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的几点看法
1、有些企业创办初期的定位就没想过要做多大的格局,玩票,耍一把,借风飞起来飞一阵子,然后寻找下一个能飞起来的行业。这类企业如果不上市,对投资人真的是好事。如果上市了,对股东是坏事。有些行业注定是小行业,创始人能担起的财富可能仅仅是1000万,你忽然给了他一个亿,还想让他好好做企业?
包括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多少人在心中给自己设立过一个美好的梦:这个梦不是说建立一个颠覆全人类的企业,而是早日达到一个财务目标,然后周游世界。我承认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有过这个想法,后来在最近两年忽然有了要颠覆世界的想法,并且已经开始各路开炮。
当创始人的目标是个人财富1亿美金,个人财富到达10亿美金,他就缺少了继续奋斗的心,但为了能让一些人合理退出,所以就有必要继续画饼,继续拿钱,但其实早没了颠覆世界的心。可怕。所以我在第一阶段给一些企业定位的时候,这么认为:一些企业只值10亿美金,10亿美金的门槛设立,其实是企业最初设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的。用老话讲是,每个人承担财富的能力是有限的。
2、但是梦想是无限的。
这种时候通常会激发以上的一部分人进化到第2类人。我通过一些接触,通常表现为两种特质:1,不服气;2,不满意。不服气的特质里,有一些企业很容易划入到这个范畴;不满意的特质里,一些坚持用户体验的产品成长又涵盖了一群人。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划入,这类企业在这两类人的领导下,有机会成长为大企业。不服气和不满意的两类人划成一类人是,不满意现在的平衡状态,要打破平衡状态。但前提是,这两类人要已经先创立过一些第一阶段的企业,因为没有成为的一群人而转变为投资人状态,所以进化成了第2群人。
这类人创建的企业,永远值得覆盖与跟踪,无论是否上市。请对号入座。这类企业完成了从10亿美金到50亿美金的转化,但想要突破50亿美金,则不是光靠理想可以完成的。
3、企业进行到第三阶段,市值管理阶段。
之所以说50亿美金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门槛,是因为在这个门槛上,一些企业终归要达到顶峰,达到顶峰的根源在于对内生价值的挖掘以后,或多或少的开始出现竞争者,内部分化者以及重大的管理风险。
我们通常这么说一个人,给你100元你会很快花光。给你1000元你也不放在眼里,给你1万元你花钱稍微慎重,给你10万元你开始想着理财,给你100万你开始想入非非,给你1000万,有些人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给你1个亿,你怀疑这是不是真的,给你10个亿呢?再给你100亿呢?还是美元!
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要管理的就不仅仅是让原有业务的良性发展,比如有些人原来有一个孩子一个老婆,当有10个亿以后,开始有10个孩子和10个老婆。我们无意评判人品,但是真当你也有10亿美金以后,你可能会有100个。
这是人性的变化,企业也一样。有些创始人,注定只能管理10亿的企业,如果成长为50亿,这个时候除了企业的内生变化,还要考虑外部变化,风险因素和要考虑的因素远较10亿美金时候多更多。
这时候,管理得当的企业,开始从40亿到50亿这个阶段变成了80亿,100亿,200亿。有些企业则会由于管理风险和外部竞争,从40亿跌回10亿甚至就此倒闭。所以一直以来,我个人对于40亿到50亿阶段的企业,评估起来都格外留神。除了审视行业的正常财务报表以外,只要有机会,就会找业内人士聊聊天,如果有机会跟创始人聊聊,会让你对投资有更客观的审视态度。
有些人,吃过一次饭以后,你可能关上门就会想,今晚我一定要卖出这家公司。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企业内部的单一品类的挖掘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开始变小,必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增量。所以有句话我至今认为很经典,盘活存量,做好增量。对于50亿以上的企业,尤其重要!
10亿到50亿的公司,这层次成长起来要很快,50亿是瓶颈,但抓好公司能有5倍空间;50亿到100亿,对应到市场是正常的发展,最容易受市场内外因素影响,虽然缺少了高增量,但是却有机会抓住大公司。
一旦买入大公司行列,后面就是100亿到700亿的增长。不少投资人认为只有小公司才能翻10倍,实际上不少大公司一旦迈入市值管理阶段,成长速度要高的惊人,因为进入了更高的天空,跟你并行的竞争者都在下层。从乡间小道到高速公路,非常开心,想吃谁吃谁。
说了这么多,我虽然不想大家对号入座,但是也希望大家能对好入座。写在中概股Q2财报之前,这次财报以后,我还是认为,会更好的让我看清楚以上3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