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详情

300384丨分析师如何与上市公司“和谐共存”

分析师如何与上市公司“和谐共存”

金投股票讯,如果观察分析师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大致可以把分析师分成三个层次。

处于第一层次的分析师希望从上市公司获取信息,却从没想过或者暂时没有能力为上市公司做些什么。这些分析师也许很勤奋,可能也经常去调研,但他们单向索求的行为和意识使得他们始终未能进入上市公司高管的视野,每次调研效果有限。对于这个层次的分析师来说,上市公司只是他们获取最新业绩信息的源泉,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些分析师是他们日常工作的负担。

处于第二层次的分析师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更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他们利用自己广泛的客户资源帮助上市公司顺利进行再融资、维护股价或者实现股权激励。对于这个层次的分析师来说,上市公司是他们服务客户的工具,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些分析师是他们可资利用的对象。

处于第三层次的分析师当然也希望第一时间获取上市公司信息,但他们会站在上市公司角度观察上下游产业链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经常把自己的观点和整理的数据传递给上市公司,他们关心上市公司的发展,希望与上市公司共同成长。对于这个层次的分析师来说,上市公司是他们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提高专业研究水平的重要载体;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些分析师是他们编外的专家和顾问。业内有的分析师成为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或者受邀在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内部讨论会上发言,也经常听到上市公司高管说,大家要了解这个问题,直接去问某某研究员。这些都是对分析师工作的褒奖。

上市公司是分析师重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师必须随时跟踪、掌握上市公司经营动态,预测发展前景,才有可能提供一份全面、客观的分析报告,并提出有前瞻性的投资建议。分析师则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放形象广告、举办路演推荐会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但其投资价值仍需要借助独立第三方分析师的报告,才有可能被投资者认可。从理论上讲,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本应相互尊重,关系融洽,但现实的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师的角度看,专业性不够和主观性太强,都是造成双方关系紧张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分析师的教育背景和专业背景越来越强,但仍有部分分析师不具备必要的专业背景,或者即便曾经接受过专业的教育,但由于对新知识、新技术学习不够,以至于在与上市公司交流时,在专业方面出现低级的错误,这很可能引起上市公司对分析师的轻视和反感。另外,分析师在分析报告中无法很好地平衡客观素材与主观判断的关系,在分析中添加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把获取的客观信息进行不合理的放大或故意屏蔽,以符合自己最初的偏好和判断,这也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对分析师的不满。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没有把分析师当成一个平等对话的对象,而只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对象,也是双方关系不和谐的一个原因。

现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2500多家,券商加基金大约有2000多位分析师,从简单的数量对比看,似乎两者均等,但每个行业大约有80-100位分析师,每个行业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不会超过10家,所以最终还是更多的分析师追逐少量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处于强势。

不过,正如前面分析的,分析师仍然有可能与上市公司平等对话,前提是分析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通过平时的交流,在上市公司面前树立自己专业、敬业的形象,并且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为他们的发展出谋划策,是上市公司的朋友,而不是纯粹为了打探每股收益的证券狗仔队。

索取之前,首先想到给予,这是每个分析师处理好与上市公司关系的关键。当然,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热点排行

备案号:蜀ICP备1503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