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常乘高铁出差,价格双轨制途中对面来车风驰电掣、呼啸而过,“双轨”使两车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全运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就如这高铁的“双轨”一样,并行不悖。当然,后来进行了艰难的向市场价格的“单轨”并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期货市场建立时,我国计划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需要,国家在一些地方和企业选择了一些国家计划定价外的产品来进行商品交易试点。国家规定:改革试点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内产品生产后,超出计划部分的产品可以由企业在市场上自主定价销售。这样在中国的生产资料上出现了两个价格,一个是国家计划确定的价格,一个是市场决定的价格,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时生产资料普遍紧缺,如钢材、铜材等,其市场价格往往比计划价格高出很多。行文至此,想起1988年8月,我在《经济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揭露一些“倒爷”利用关系批条子,获取铜材的市场价与计划价之间的巨大价差利润。[插图]那时确实有一些有办法的被称为“倒爷”的人利用“双轨”价格牟利。因此在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价格双轨制出现了同样一种商品不同价格的“双轨制”现象。由于出现了一部分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国家支持期货交易所利用这部分市场化定价的商品进行期货交易试点。一般来说,期货合约的设计必须基于现货是市场化定价的商品,并且有一定的市场化规模。在价格“双轨制”下,商品市场化定价与国家计划定价并行,市场化定价的部分并不多,这就是我国期货市场建立初期面临的实际情况。当时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设计者和探索者想要找到一种替代商品计划流通与计划价格的方式,这样期货市场就被一些专家学者推荐为替代选择之一。我讲三件事。
企业在期货市场上一开始是用计划外的商品进行现货实物交割。2017年《福布斯》杂志全球矿业企业排名第11名的江铜集团领导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最初参与期货交易时,价格双轨制人们没有想到套期保值,而是想依靠这个市场销售计划外的阴极铜,利用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来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是后来的事情了。